上周,日本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京都,宣布将在2026年3月起提高“游客税”,最高将达到10000日元(约466人民币),这一金额较之前的1000日元上限大幅度提高。虽然这种高税额主要是针对的是奢华酒店,但这一政策背后反映的却是京都居民对涌入游客的极大反感和“观光公害”的愈演愈烈。
“观光公害”这一概念自去年以来在日本不断被提及,它描述了旅游业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环境破坏到交通拥堵,观光公害正逼迫着不少城市重新审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京都为例,近几年来,伴随着大量游客涌入,城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例如富士山脚下,由于游客狂热的打卡行为,热门景点的交通一度混乱,甚至会出现了被迫封堵打卡点的极端情况。更有甚者,曾有网络热门的“便利店+富士山”景致,因众多游客过于集中而被迫加装黑网,全然遮挡了美景。京都的居民们也开始抱怨,垃圾桶几乎被包围,随处可见的垃圾让他们感到无奈。
正因如此,京都官员希望借助提高游客税的方式,改善旅游环境,优化游客接待能力,以及增强城市对灾害的应对能力,但当地民众对此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这是“忍到极限”的表现。
事实上,面对游客数量的增长,全球众多热门旅游目的地都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巴厘岛就在去年发布了严厉的旅游政策,禁止在热门区域新建酒店和夜总会,以回应当地居民因游客激增而产生的强烈反对声。人们吐槽,交通拥堵与一直上升的犯罪率让生活在这座小岛上的本地人感到无从承受。
而在西班牙,反旅游运动的浪潮愈演愈烈。马略卡岛上的民众愤怒地抗议希望从游客手中“夺回海滩”,而在巴塞罗那,当地人不仅封锁旅游服务设施,甚至向游客喷洒水枪,抗议行动随处可见。面对日益紧迫的局势,巴塞罗那市政府做出了让步,承诺增加游客的夜间税费,并计划限制游轮游客数量,还将在未来五年内取消市内短期租赁业务。
这一切的背后,是在旅游业急速发展的情况下,本地居民无处安放的无奈。巴塞罗那自2007年至2019年间,热门旅游区的常住人口减少了45%,许多公寓被转为短租民宿,让当地居民的租房环境愈发严峻。
而威尼斯这个以水城闻名的地方,则采取了更为直接的措施,计划在2025年逐步扩大收取“入城门票”的范围,借此减少过度拥挤的情况。在该城市,游客的数量一度超过了常住居民数,威尼斯市长声称,收费的目的不是单纯盈利,而是为了引导游客错开高峰时段,从而保护城市的独特文化与环境。
在这个全球热门旅游地面临相同困境的背景下,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愈发尖锐。尽管旅游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在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13%,直接创造300万个就业机会,但对于依赖旅游收入的城市来说,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吸引游客的矛盾,今后如何平衡,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随着春节临近,各地旅游胜地又将迎来一波游客高峰。对于生活在这些热门城市中的居民来说,这样的高峰期往往意味着生活的不便。慢慢的变多的旅游城市正在努力平衡生计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困境在全世界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地的反旅游抗议行动也许只是表面,不断增涨的矛盾终将在临界点破裂。
眼看着旅游业的流量在各地激增,这样的现状将如何演变?未来的旅游业又将走向何方?或许,唯有在保护和发展的非对抗性结合中,才可以找到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